耳屎的学名叫“耵聍”,是由人体耵聍腺产生的一种油脂分泌物,夹杂外耳道脱落上皮细胞和空气中的灰尘混合而成,其味苦,一般呈黄褐色,存在于外耳道内。婴幼儿也有耳屎,1—3个月的小儿,一般为油性的,再大一点的孩子,逐渐变为干性块状的。家长自行为小儿清掏,有可能给小儿带来损害。少量的耵聍在外耳道起着一定的屏障的作用,它的油质能捕获入侵的灰尘、细菌或小飞虫,避免对鼓膜的损伤。但大量的耵聍堵塞外耳道,对小儿也造成了不良影响。过度阻塞引起听力下降;少量耵聍的刺激,也会影响患儿休息,且易引起小儿搔抓,造成外耳损伤和感染。
自行掏耳易引起哪些疾???
据统计,患外耳道感染的儿童,85%以上都有掏耳朵习惯或直接因掏耳致伤感染。掏耳为什么容易造成外耳道感染呢?这是由外耳道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所决定的。外耳道皮肤比较薄,皮下组织较少,紧贴软骨和骨,且有极丰富的神经分支。所以,不适当地掏耳很容易损伤皮肤,使细菌繁殖,导致感染引起外耳道炎,导致严重的耳痛,甚至使儿童出现发热、食欲减退、听力下降等现象。此外,外耳道又小又深,掏耳不留神会损伤鼓膜,造成鼓膜穿孔,听力减退。如果感染波及中耳,还会转为化脓性中耳乳突炎。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,大量的细菌繁殖还会经过血循环或淋巴液扩散,还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颅脑并发症。另外不洁掏耳还会把霉菌带进外耳道,若耳道皮肤受损,皮肤渗出,环境潮湿,还可能造成外耳道真菌病,外耳道又痒又痛还流水,听力也会受影响。长期掏耳,慢性刺激,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。
遇到小儿耳屎如何处理?
一般来说耳朵内的耵聍会随着咀嚼、运动、睡觉等会自己掉出来的,建议平时不要自己给宝宝掏耳朵。如果发现小儿外耳道内耳屎较多,可带宝宝去医院检查,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。
去医院一般是要到去医院的耳鼻喉科,如果耳屎较多的话,医生会用各种办法尽量为患儿取出。但是因为孩子比较小,配合不好的话,医生有时也很难一次性能够取出的。有时需要滴软化耵聍的药水,等耵聍软化后再进行处理。如果说,耵聍也不是很多,又没有影响到孩子基本生活的话,也可以先不管它,等孩子稍微大一点,再去医院掏出来也可以,自己最好不好乱掏。
最后提醒家长朋友:自行或非专业人员掏耳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不良行为。有问题请找专业医生帮助您,祝您的宝宝健康成长!